來自《物產中大報》
平凡中的精彩
——記浙江中大紡織品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兼總經理鄭妮妮
“與王一成告別那天,領導、同事,認識的、不認識的都來為王一成送行,更想不到許多養殖戶從全省各地趕來,在靈柩前泣不成聲。他們溫暖的雙手與我緊緊相握時,我很欣慰,欣慰于王一成所追求的事業是如此有意義、有價值,也更理解了這份工作的意義和他奮斗一生的價值……”12月19日下午,在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直機關工委、省科技廳、省農業廳、省農科院在省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王一成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上,一位年輕女性正娓娓講述著王一成妻子親筆撰寫的王一成的故事。
王一成是 “浙江豬病防控第一人”, 35年心系養殖戶,奔波在生產一線,將畢生心血奉獻給畜牧獸醫事業。他的事跡廣為流傳。中央、省委領導日前都作出了學習王一成精神的批示。報告中王一成的妻子,就是集團旗下浙江中大紡織品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兼總經理鄭妮妮。
作為與王一成相濡以沫幾十年的妻子,鄭妮妮不僅是愛人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同時,與愛人一樣有著執著而無私的品格和忘我的工作熱情。尤其是她結緣“中大”20多年來,以一個創業者的堅忍不拔、一個耕耘者的勤奮敬業、一個探索者的忠誠執著、一個“厚道人”的赤子情懷,深深地感動著身邊的人。
英雄事業的默默支持者
9月15日,杭州殯儀館一號廳,一片肅穆寂靜。憑吊者絡繹不絕,其中有許多從江山、衢州、上虞等地趕來的生豬養殖戶,隊伍中不時傳出抑制不住的啜泣聲。令他們如此傷心的人,叫王一成,浙江省農科院研究員。
9月12日上午10時許,王一成病逝于杭州,年僅60歲。當人們追憶王一成生前的點點滴滴時,英雄幕后的家庭開始進入大家的視野。
王一成的家庭,究竟是怎樣的存在?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兩次出國留學,面對海外優厚的挽留許諾,他為何毅然歸國?
從事基礎科研將近20年,他為何選擇轉戰生產一線、與病死豬打交道?
厚德力耕、鼎新致用,數十年如一日,他是如何做到的?
人們不解,但是他的妻子鄭妮妮理解!
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阿肯色醫學院希望王一成留在美國,并給他家人辦理了3年簽證予以挽留。那個年代,留在美國意味著豪宅名車,錦衣玉食,過富足安逸的生活。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愿望!
“從個人的角度,美國這邊是生物科技的頂端,實驗室條件好起點高,很容易出成果。但是我時刻想著我是中國人,我們國家的生物科技離美國有很大的差距,作為國家培養的科技工作者我很著急。”當愛人這樣對她說的時候,鄭妮妮理解了,接受了。
1999年,不講任何條件,王一成學成歸國,靜悄悄地回到了實驗室。
此時,我省生豬規模養殖迅速發展,豬病防治成了影響產業發展的頭等大事,然而生產一線的豬病臨床診斷人才奇缺。于是,長期從事基礎科研的王一成毅然決定走出實驗室,奔赴“生產的主戰場”。
1999年12月31日是千禧夜。在這個全球狂歡的夜晚,鄭妮妮和父母、兒子一起忙碌著,精心準備的蛋糕、菜肴已擺上了桌。這既是王一成的生日,也是他留學回國后的第一次年夜飯。正當一家人喜孜孜地等著壽星回來的時候,卻接到了王一成的電話:“單位有事,下沙豬場暴發疫情,晚飯不回家了”。父母的企盼、孩子的熱情瞬間都歸于失望,家里的氣氛一下子到了冰點。此時,也唯有鄭妮妮,默默地收拾起自己的心情,去安撫好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然而,對鄭妮妮來說,這樣的急難樂助只是開始。王一成就像一個戰士,只要養豬戶有求助,無論何時,他都二話不說,直奔豬場。
一次,王一成在單位下班后,應養殖戶求助,又開車去了蕭山一家豬場出診,深夜回到家后,衣服竟然全濕透了。原來,因為下大雨看不清,王一成錯把水塘當路面,把車開進了水塘里。
那一刻,驚恐、后怕、痛惜、擔憂、委屈……讓倔強的鄭妮妮再也控制不住,她一下子緊緊抱住愛人痛哭起來。
告別儀式上,上虞養豬戶阮張峰淚流滿面地說:“10多年了,他從未收過我一分錢診療費,甚至連一頓像樣的飯都沒在我這里吃過。”
近20年來,王一成“私車公用”,開壞了2輛車,行程60多萬公里,服務過浙江省1000多家規模養殖場,從不報銷過路費、汽油費;給養殖戶服務,加班加點、風塵仆仆,卻從不收費。
這些,鄭妮妮從無怨言。因為愛人說“很多養殖場背后都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和未來,一頭豬很有可能就是一戶家庭一年的生活費用……”;因為她一直認同愛人的人生價值追求。
鄭妮妮說:與王一成相戀,愛上的是他那份純真和善良。兩人也因此形成了默契:只要自己認為做的事情有意義,對社會有價值,都會無條件的相互支持。
這種支持,是無數個夜晚,王一成伏案工作時的一聲問候、一杯熱水; 是無數個深夜出差和歸途中,為疲憊的王一成的一次次駕車接送;更是那一份發自內心的對愛人事業的引以為豪。她用兒子的話說:爸爸的工作會對社會進步起積極作用!
至今,鄭妮妮的手機里,還珍藏著王一成今年7月發給她的一條短信:今年總算記住了今天是你的生日,但已無能力為你做點什么了,抱歉,空口一句:生日快樂。
面對逝去的愛人,鄭妮妮說:我每天都跟你說話,每天都給在遠方的你發去寄帶著我無限思念的信息,音樂,詩歌,就如同你當年出差了,你感覺到了嗎?
“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在王一成和鄭妮妮之間,這樣的句子,卻不是比喻!
堅忍不拔的創業者
鄭妮妮的創業之路有著鮮為人知的艱難經歷和心路歷程,遇到過很多坎坎坷坷、磕磕絆絆,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堅忍不拔的精神。
2005年,傳統買進賣出的外貿模式受到市場形勢的嚴峻挑戰,為提升競爭力,中大集團公司審時度勢提出了紡織服裝工貿一體的發展思路。鄭妮妮所在的中大紡織品公司率先實踐,計劃與當時最大的美國客戶合作共同建立一家紡織服裝樣板工廠,向工貿結合方向邁進。
偶然間,一則西湖區轉塘的招商廣告引起了鄭妮妮的注意。該招商區域所在距離聞名遐邇的西湖十景之一的云棲竹徑不出 10 華里。這是一個青山環抱的山谷,透著千年歷史文化的氣息。雖然年近五旬,長年馳騁商場,但內心那份文化人的情結,讓她一眼就中意了這塊土地。即使這里沒有現代工業必須的路網,沒有林立的煙囪、廠房,有的只是荒蕪的野草、泥濘的土地。
鄭妮妮欣然開始著手“三通一平”、廠房規劃設計、報批等一系列前期工作。但不曾想,這個基建項目卻給鄭妮妮帶來了難以想象的艱難。后來的幾年時間里,鄭妮妮化了大量的精力,錢投下去了、時間化下去了,但有關部門對項目始終沒有明確的態度。原來,轉塘區域定位已發生變化,朝著總部經濟發展,原有廠房設計方案擱淺。
設計方案要另起爐灶。面對遙遙無期的項目,美國客戶急了,抽走了資金,終止了合作。在商言商,鄭妮妮理解,她還給對方一定的資金回報。她說,這么多年的合作伙伴,不能虧了他。
沒了合作方,幾千萬的項目建設資金一下子壓得鄭妮妮喘不過氣來。中大紡織是貿易公司,輕資產運行,沒有抵押物銀行放貸難;于是,她把十幾年外貿業務辛苦積攢的資金都投到項目中,還抵押了家里的房產。項目開工后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供給,鄭妮妮真是拿不出錢了,她說,好幾次眼淚都急出來,把給兒子準備的留學經費都填進去了。
因忙于項目建設,鄭妮妮的外貿業務也受到了較大影響。
有人不解,可惜了,那么好的外貿業務基礎,眼見著穩穩當當的錢不賺,卻要負債累累!
有人犯愁,產業園未來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何時能贏利呢!
有人心痛,一個弱女子干嗎要給自己這么大的壓力啊!
面對大家的疑惑,倔強的鄭妮妮認定:既然做了,再苦再累也要撐下去,不能半途而廢,更不能搞半拉子工程。她打趣地說“我總不能給地球留垃圾呀”。
最終,在原中大集團的支持幫助下,2013年,歷時8年后,在云棲小鎮,這個首批浙江省重點培育的特色小鎮的核心區域,一個占地約3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5.3萬平方米,由九幢寫字樓組成的中大銀座產業園終于建成。
如今,與新落成的云棲大會會場較相映襯的中大銀座產業園,已吸引了數夢工場、阿里云、政采云等國內一批重點涉云企業入駐,是云棲小鎮涉云企業入駐數量最多、樓宇使用率最高的園區,已然成為飛速發展的中國“云”乃至世界“云”的有力支持者和見證者。
勤奮敬業的耕耘者
在原中大集團,鄭妮妮的業務能力有口皆碑:她只用了3年時間,完成了從一個外貿業務新人到個人業績綜合指數位列全集團公司第一的跨越。以后她連續多年獲得中大集團“三創”先進。 “任何業績的質變都來自于量變的積累……辛苦是獲得一切的定律!”。鄭妮妮正是這樣,在經年累月的勤奮耕耘中贏得了大家的贊譽。
鄭妮妮的職業生涯有幾段不同的經歷。
她曾是浙江對外經貿學校(浙江樹人大學的前身)的講師,擁有特批高級職稱,專司教授國際貿易實務等課程,編著有《信用證與UCP500》、《國際金融業務》、《國際貿易實務》等20多篇專業論文、譯文與專業書籍。因其深厚的理論功底,連續多年擔綱全國外銷員資格考試核心出題組成員。但長期的教學工作,使她的嗓子受到了很大損害,最終不得不走下講臺。
離開講壇后,因著對國際貿易的熱愛,鄭妮妮結緣中大集團,開始了她的企業行政工作。當時作為國家外經貿部(現商務部)推薦的首家上市公司,中大集團正籌備上市,她被任命為綜合組組長,主要負責會議文字記錄、服務保障等工作。瑣碎事務,占去了大量的時間,加班到凌晨兩三點、然后踩40多分鐘自行車到家是常有的事。在這期間,經她手整理成冊的各類會議紀要等文稿整整堆滿了一整個房間。
從大學教師到公司職員,從朝九晚五到不舍晝夜,鄭妮妮無怨無悔。她說,“學習進取,始終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要趁年輕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完成“中大股份(SH600704)”上市籌備后,鄭妮妮來到中大紡織擔任副總經理,開始了令她向往的外貿業務工作。雖然她精通英語,二外還學了法語、日語,懂得對外貿易政策,但對紡織品業務是完全的門外漢。回憶起第一次準備帶隊參加華東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華交會),她說:“那時自己既沒有客戶,也沒有樣品,外貿業務一點一滴都要請教同事。”于是,她一頭扎進了業務學習中。
紡織產品品種多、價格體系復雜。為熟悉紡織面料基礎知識,她與銷售員一起整理庫存、跑工廠,從中學習滌棉布、全棉布、全棉活性高支高密等面料的機理、生產情況,碰到自己不懂的,就記錄下來找師傅請教;她還托朋友找來襯衣等樣品,并總結出一套不同款式、型號的襯衫的價格、盎司與克重的關系,美金匯率換算辦法。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熙熙攘攘的華交會上,被她的專業談吐所吸引,當即就有3位美國客商與她建立了聯絡。初戰告捷!
以后類似廣交會、華交會、菲律賓展會等都成為她結識客戶的重要平臺。展會上收到的每一張名片,她都如獲至寶,認真整理出來,然后利用休息時間登門拜訪。
那些年,愛人王一成在美國阿肯色州工作,她就利用探親時間,與愛人一起拖著兩口裝滿樣品的大箱子,帶著兒子一家一家去拜訪客戶,開拓市場。差旅費超支,她自己貼;難談的客戶,她不氣餒;難做的生意,她不挑剔。偶爾碰到工廠加價,她主動承擔……就這樣,她的銷量越做越大。其中有個客戶,訂單由第一年的10萬美金、第二年的100萬美金增加到后來的上千萬美金。漸漸地,鄭妮妮形成了自己的客戶群體。
鄭妮妮深知,客戶的忠誠來自于用心的付出。多年來,因平時工作忙,每逢長假她總是在與家人短暫的團聚后就奔赴國外,不是游覽或血拼,而是拜訪客戶。她說,出差就是工作,多跑市場、多拜訪客戶,為將來的業務打基礎才是正事。
一位多年的朋友回憶:2011年1月,紐約50年一遇暴雪,路面交通癱瘓。此前與客戶約定上午10點見面的鄭妮妮,卻毫不猶豫地踩著過膝的積雪出門了。也許,在鄭妮妮的字典里,從來沒有“失約”2字;也許,在鄭妮妮看來,為了業務再大的困難都該去面對。當開著雪地車來到公司的客戶沒有看到他的員工來上班,卻看到在雪地里跋涉數小時,“連滾帶爬”來到面前的鄭妮妮時,深深地被感動了。
就這樣。鄭妮妮無數次地、以一種近乎偏執的工作熱情,深深地感染著客戶,并使她在美國等地擁有了一大批忠實的合作伙伴。
中大新時代的一位業務經理至今記得,他2007年出差美國洛杉磯考察面料批發市場時,只要亮出ZHONGDA名片,很多客戶都會問同一個問題:哦,ZHONGDA,那你認識NINI嗎?”
忠誠執著的探索者
作為一名長期奮戰在我省紡織品外貿領域的工作者,鄭妮妮對中大紡織有著難以割舍的感情,尤其是擔任中大紡織董事長兼總經理后,她勇于創新,一心一意為做強做大中大紡織進行著不懈的探索和實踐。
2001年中國加入WTO,面料配額取消了。這對以紡織面料為主業的中大紡織帶來了嚴峻考驗。公司開始從面料供應商向服裝品牌商轉型,因為相比面料,服裝更接近終端消費者、更易被市場所接受,市場空間更大。服裝經營的高附加值在于品牌,鄭妮妮深諳這點。那些年,她深耕服裝設計,一連創立了包括“NADINE(娜笛)”在內的7個服裝品牌,并同時完成商標注冊。
2011年,受互聯網沖擊,人們的消費習慣也在發生著變化。鄭妮妮勇于嘗試,動員公司員工積極投身新業態、新潮流。特別是在電商業務開展初期,她凡事親力親為,主動參與,帶領大家一起理貨、發貨和搬運。面對員工的忐忑和彷徨,她很堅定地告訴大家“成功是你們的,失敗是我的”。于是,在天貓、京東、1號店等多家主流電商平臺開出了中大紡織自主品牌NADINE(娜笛)的旗艦店。
如今,雖然年屆六旬,華發已生,但鄭妮妮仍初心不改,執著地追求著她發展中大紡織、打造自主品牌的夢想。她專門組建了一支服裝團隊,專注于打造“Runaway”自主品牌。如今,“Runaway”已成功打入內地市場,在重慶解放碑附近的商場開設了專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從線下紡織服裝供應商轉型涉足電商,到現如今的回歸線下開設實體店鋪致力于品牌打造,她清晰地看到客觀環境的風云變遷,深刻地認識到企業的軟肋和短板,不斷調整自己的目標與前進方向,用實際行動為夢想插上翅膀。
赤子情懷的“厚道人”
鄭妮妮外表恬淡,一襲素衣、一副眼鏡、一頭短發,和一輛開了10多年的舊車,絲毫沒有外貿公司資深女老總的高調華麗,更像一位樸實內斂的學者。但是,鄭妮妮與愛人王一成一樣,有著一顆金子般的心,始終把人生對社會的價值放在首位,在為社會、為他人創造價值中實現自我價值。
當我們回首鄭妮妮的過往,那一個個片段是滿滿的情懷。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災區群眾無家可歸,挨餓受凍。鄭妮妮聞訊心急如焚,第一時間參與到救災行列中,將加班加點趕制的兩卡車價值50萬元的毛毯親自運往災區無償捐獻給災民,而后悄然離去。災區余震不斷,途中貨車遭遇山體滑坡的險境,員工們為她擔心,但她說,只要能為災區人民出一份力,一切都值得了。
——2013年,當阿里巴巴CTO王堅博士首次決定在云棲召開阿里云開發者大會時,他把會址選在了中大銀座——一個尚未完工的產業園內。他的演講里曾感慨地加了一段題外話:有一個人為了讓大家能坐在這里開會,花了100萬元把荒地變成了草地,但卻沒有向阿里云提任何條件。王堅口中的這個人就是鄭妮妮。當時手頭拮據的她,默默抵押了家中房產,用銀行貸款修整了這片場地。她說,王博士是在做一件對社會有價值的大事。如今,云棲小鎮灸手可熱,處于其核心位置的中大銀座產業園也成為熱門,曾有人對她說,云棲小鎮的推進已不可逆轉,可以向政府提出更高的要求。可她堅定地回絕了,并把中大銀座的產業和招商引資主導權交給了西湖區管委會,作為創業孵化器,以集聚和幫助在云上創業創新的企業,打造完整的云計算產業生態圈。她說:決不能做損害地方發展的事,也不能成為政府正確決策的絆腳石。
——曾有一家長期合作的美國專業服裝品牌公司,因資金鏈斷裂導致突然倒閉。此前,中大紡織品公司與該公司簽訂有上千萬美元的定牌定款出口合同,其中價值70多萬美元(約600多萬人民幣)的貨物已生產完畢準備裝運出口。當鄭妮妮從朋友處得知該美國客戶可能倒閉的消息時,立即要求公司業務經理停止貨物出運。瞬間,這600多萬的貨物就成了庫存。至今這批貨還囤積在倉庫。當時,如果單純從自身利益考慮,完全可以將已備妥的貨物按合同進度照常出運,即使客戶倒閉,也可以向保險公司獲得90%的賠償,使損失降到最低。但她說,“如果這時把貨發過去,我的內心一輩子也不會安寧的”。曾國藩說“不與人爭利益之短長,只與己爭品性之長短”。 這也正是鄭妮妮為人之本。
——作為中大紡織品的“頭雁”,她日常事務繁多,但仍親自帶新進的業務員,一個個手把手,教技能,也教誠信;她“逼著”員工去相親,為患病的員工及其家屬聯系醫生、忙前忙后……任何時候,只要員工有困難,她都會施以援手。員工說,“鄭老師不僅是我們的好領導,還像我們的親大姐。”
家人是鄭妮妮最長情的牽掛。早些年鄭妮妮夫妻都忙于工作,疏于對家庭的照顧,尤其是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缺少陪伴。有次,留學在美的兒子回國度假,興沖沖做了一桌子菜,盼著爸爸媽媽能品嘗他的手藝,期待著能得到贊賞。但飯菜涼了,父母回家的身影卻仍不見。兒子傷心地說,回家也沒意思,他們兩個只要工作,都不著家。如今兒子長大了,理解了,但卻不依賴家庭,獨自去了外地打拼。每每說到兒子,鄭妮妮既驕傲又充滿了愧疚。公公婆婆剛來杭州的時候,兒子尚小,愛人在國外,家務活多,但公公婆婆不習慣鐘點工的幫助。于是在說服婆婆前的半年時間里,無論多晚到家,有多疲倦,鄭妮妮總會洗衣、拖地,把當天的家務活干了。“崇祀宗廟社稷,則子孫順孝”。順為孝先,她覺得只要老人高興,自己累點何妨!愛人王一成重病1年多時間里,她每天白天上班,晚上則陪伴在側,悉心照料。特別是在住院期間,因病痛折磨,夫妻二人常常整夜不得入睡。看著愛人日漸消瘦的模樣,鄭妮妮心痛不已。她自學醫書,尋訪名醫……直至今日,她仍然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沒能留住愛人。
鄭妮妮就是這樣。她沒有轟轟烈烈的業績,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有的只是平凡中的堅守,有的只是對事業的忠誠和拼搏。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挺革在看望、慰問鄭妮妮時表示:鄭妮妮同志不忘初心,立足本職崗位,拼搏奉獻,其身上的堅守,創新,忠誠正是物產中大文化的生動體現。
是的,鄭妮妮用行動告訴我們:只要初心不改,用心堅守,平凡的人生也能抒寫出別樣的精彩!